广州隐藏着这些高人,有没有你知道的

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急速旋转,有一群人却在这同一座城市里静静地过着“致匠心”的生活,无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随着时代的变迁是兴起还是凋弊,他们都坚守着他们的行业,用一生的时间不离、不弃。

今天,我们也用曾经日渐式微如今又大热的绿色骑行方式,去寻找这些散落在广州民间的高手们。

01

“广彩”圈子里,有一对“神雕侠侣”

在广州极其有艺术气息的创意园“花城往事”里,有一家工作室叫“赵兰桂堂”,是赵家在清同治三年创立的广彩堂号,如今“赵兰桂堂”已经传到了第四代传人手中。

赵兰桂堂里有许多字画与形态各异的精致瓷器摆件,但更多的当然还是光彩夺目的广彩,这里的广彩均出自两位主人的妙手。

这两位主人可来历不凡,在广彩圈子里属于“如雷贯耳”的那种,他们的作品有的漂洋过海远销欧美,有的被博物馆收藏。两个人都是广彩大师,他们的日常浪漫就是逢年过节就每人做一个杯子,新年也做、结婚纪念日也做,凑成一对,但换着用——赵老师用冯老师做的杯子,冯老师用赵老师做的杯子,两个人对彼此的深情,都在这一个“换”字里了。

亲见了赵艺明和冯瑞华才知道,赵老师和冯老师被称为广彩界的“神雕侠侣”真是再贴切不过。赵老师儒雅,冯老师婉约,两个人都有一种与世无争的真诚。这样的两个人,在闹市中央如“世源桃源”般的赵兰桂堂里,互相切蹉着如何把广彩做得越来越好,所谓的“琴瑟和谐”指的就是他们吧。

02

胡锦涛参观过的曾氏榄雕

年的广州西湖花市,胡锦涛来到一个榄雕档口前,拿起放大镜饶有兴致地细细观赏一个有10扇窗户的榄雕小船,当他发现那些如米粒般大小的窗户竟然可以开合自如时,忍不住啧啧称赞。胡锦涛当年曾欣赏过的作品,正是出自赫赫有名的曾氏榄雕。

这对父子也极有意思。父亲曾昭鸿做了大半辈子榄雕,所雕刻的精品无数,早已达到了馆藏级别,却在儿子曾宪鹏毕业择业的关键时刻,极度反对他入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卖榄雕的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的经历,把他的心伤得千疮百孔,他实在不希望儿子也步自己的后尘,活得如此尴尬。

曾宪鹏始终没有听父亲的话,因为生于榄雕世家,没有谁比他更知道已有逾千年历史的榄雕技艺正濒临失传,所以他算是抱着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在榄雕行业的最低潮期入了行,后来赶上了国家开始注重“非遗”这个大好时代,如今也做得风生水起。

曾宪鹏自小喜读历史,他把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都刻进了5厘米的榄核里。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懂经商,但凡下大力气做的雕刻,只展不卖,一点儿都不像一个商人。

大概正因为有曾宪鹏这样重文化不重利益的人存在,榄雕技艺才能在时代变迁中永存吧。

03

铜匠苏少伟:千锤百炼,敲打着光阴

“广州最美老街”恩宁路,西关骑楼精髓建筑的聚集之地。恩宁路号,是苏少伟苏师傅的铜器铺。铺器铺虽然只有4个平方,但里里外外都摆满铜器,铜锅、铜壶、铜碗、铜勺、铜铃铛从地上一直挂到天花板。

当太阳升起照亮了恩宁路,苏师傅就开门营业了。他在门外摆一个茶台,把打铜的家什一溜摆开在茶台边上,茶台边置一张凳子、一个简易工作台,就叮叮铛铛地敲了起来。铛铛铛,千锤百炼,一敲一打,都是光阴。

工作累了,苏师傅就邀街坊来自家的铺子前喝茶聊天,老式收音机里播放着粤剧,铜壶里的水噗噗冒着热气,生活方式显得非常“老广州”。这一切,都恰到好处地融入到了周围的老式建筑里。

当我们发现了铜铺里瓶插的百合花,才觉得苏师傅这样的铁血汉子其实也有柔情。除了花,还有字,苏师傅的铜铺外挂着幅大写的“禅”字。

“谁写的?”

“一个修行很深的道士写的。”

“哪个道士?”

苏师傅不肯讲了,颇有些天机不可泄露的意思。

苏师傅还特别喜欢新人们把他的铜铺当成拍婚纱照的景点,据说已有超过对新人在这里拍婚纱照,苏师傅的铜铺真是一个喜庆之地啊。

当太阳隐没在恩宁路的尽头,苏师傅就关起铺子回家去。在繁华的现代化都市里,知足常乐的苏师傅,仍然保持着原始生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04

画通草画的苏昕,让人觉得岁月静好

从来没有哪种画像通草画一样直接画在植物细胞纤维上,也从来没有哪种画像通草画一样,起源于广州却不被大多数广州人所熟知。在乾隆年间,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时,通草画在广州迅速兴起且主要用于外销,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明信片、欧美人眼中广府文化的代表。

年,一位叫伊凡·威廉的英国老人将早已在广州消失的通草画捐赠给广州博物馆后,通草画才重新在广州渐渐复活。直到年,苏昕苏老师才终于遇见了通草画。

从第一眼见到通草画开始,8岁起就开始学国画的苏昕就被它迷住了,这种画与传统的画作区别极大,西方的画工技巧,广州本土的风地人情,在色彩饱和度非常高的通草画里,毫无违和感。

不过,苏老师最喜欢的还是通草画所展现的历史——在当时,做蜡烛、做灯笼、帮人写信等等等等,都是一种职业,年前的广州市井生活在通草画里活灵活现。就像一位广州的历史学者所感叹的那样,广州现存的历史风貌,远不及通草画上记载的来得鲜活丰富。

如今,苏老师研究通草画、画通草画也致力于传播通草画。画通草画时,苏老师先临摹再创作,某一天忽然萌生的灵感,让她有了将二十四节气时广州开的花和通草画中传统人物结合起来画一组通草画的创意。

看着把白衬衫牛仔裤穿得干净利落的苏老师在阳光明媚的屋子里屏神宁息画通草画,我们仿佛忽然就感受到了什么是岁月静好。

时光在我们身上飞逝,却在艺人手里停滞。骑行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寻找各式各样的民间艺人,真的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大师们的风采、各行各业艺术的精髓以及百年甚至千年的兴衰都尽收眼底。下一期我们将骑行去哪里?敬请期待。

「骑煜」

用骑行传播正能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bm/6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