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别名买子藤(《广东通志》),驳骨藤(《陆川本草》),大节藤、乌骨风、麻骨风、黑藤、鸡节藤、鹤膝风、小木米藤(《广西药植名录》),脱节藤、竹节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接骨藤(《全展选编·外科》)。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买麻藤科植物小叶买麻藤的茎叶或根。
原形态木质藤本,长12米或更长。茎枝圆形,具明显的节,皮灰褐色或暗褐色。叶对生,椭圆形、窄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13厘米,宽2.8~5厘米,先端具钝尖头,基部楔形或稍圆,全缘,革质;叶柄长5~12毫米。花单性,轮生于有节的穗状花序上;总苞浅杯状,由多数苞片合生而成;雄花序不分枝或1次分枝,具总苞9~13轮,每轮有雄花40~70朵,花被管微呈四棱状盾形,雄花序先端有一轮雌花;雌花序生于老枝上,通常分枝,海轮总苞有花3~5朵。种子核果状,肉质的假种皮黑棕色,长椭圆形、卵圆形或长方状倒卵形,近无柄。花期4~6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常生于林中,或山坡、山谷、河边。分布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地。
化学成分根和茎含数种生物碱。
药理作用在试管内买麻藤(品种未鉴定)%煎剂对甲型链球菌、卡他奈氏菌、溶血性嗜血杆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扦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茎叶: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根:治鹤膝风。
①《陆川本草》:"茎叶:续筋骨。治跌打损伤,骨折筋伤。"
②《广西药植名录》:"茎叶:接骨,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根:治鹤膝风。"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藤茎祛风去湿,活血散瘀。治风湿性腰腿痛,筋骨酸软,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鲜者0.5~1两)。外用:捣敷或捣烂酒炒敷。
复方治骨折:鲜接骨藤适量捣烂,酒炒,复位后热敷包扎,固定,每天换药一次。(《全展选编·外科》)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
取买麻藤1~2两,加水2碗,煎后冲冰糖服,每日1~2剂。高热者加用其它药物。治疗急性呼吸遭炎症感染50例,多数服药1~4剂见效。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买麻藤4两,水煎两次,混合浓缩成60毫升,3次分服,10日为一疗程。治疗90例,近期控制19例,显效27例,好转31例,无效13例。或用买麻藤1.5两,盐肤木干根或茎1两,制成糖浆或片剂,一日3次分服。治疗例,结果近期控制27例,显效50例,好转76例,无效43例。将近半数病例在三天内见效,绝大多数在10天内见效。其止咳、化痰作用优于平喘,且祛痰作用似与抑制腺体分泌有关。对中医辨证属于虚寒型的疗效较好,属痰热型和肺燥型的疗效较差。适当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副作用:以口干、头晕为主,其次如视力模糊,鼻咽干燥,胃痛等。一般均较轻微,多自行消失,不影响治疗此外,曾将买麻藤、盐肤木加入扑尔敏制成雾化剂行雾化吸入,治疗84例,近期控制27例,显效24例,好转27例,无效6例。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③治疗急性胰腺炎
山薄荷
来源产地为唇形科植物香青兰的全草。8~9月采收全草,晒干常生于干燥地,
于田地、路旁、固定砂丘、草原等处。多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南等地。别名青兰、摩眼子、枝子花、山薄荷、炒面花、山香、毕日阳古、白赖洋古[蒙古]。
性味功效《全国中草药汇编》
辛、苦,凉。清肺解表,凉肝止血。用于感冒,头痛,喉痛,气管炎哮喘,黄疸,吐血,衄血,痢疾,心脏病,神经衰弱,狂犬咬伤。
《中药大辞典》
解表,清热,止痛。治外感头痛。
《中华本草》
味辛;苦;性凉。疏风清热;利咽止咳;凉肝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痢疸;吐血;衄血;风疹;皮肤瘙痒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涂擦;或煎水洗。
将买麻藤制成%浓度煎液,日服3次,每次20毫升,治疗20例,见效18例,无效2例。见效时间最快2天,最长9天,平均为6天。
备注此外,尚有同属植物买麻藤又名:倪藤、芦子、蛤蛤藤、见水生、山花生、狗屎藤、乌目藤、搏节藤、山米藤、米麻藤、鸡母麻、大节藤、力梅,亦供药用。形态与上种相似,主要区别是:本种叶形较大,长方形或长方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4.5~10.5厘米;雄花序1~2次分枝,雄花数目较少,每轮总苞内仅有20~40朵花;成熟种子具长2~5毫米短柄,假种皮黄褐色或红褐色。分布云南南部、广西及广东西南部。
毛麝香,拉丁文名:Adenosmaglutinosum(L.)Druce,玄参科、毛麝香属直立草本,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茎圆柱形,上部四方形,中空,简单或常有分枝。叶对生,上部的多少互生,有长3-20毫米的柄;叶片披针状卵形至宽卵形。分布于江西南部、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0米的荒山坡、疏林下湿润处。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也有。全草药用。
中文名
毛麝香
拉丁学名
Adenosmaglutinosum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玄参目(Scrophulariales)
科
玄参科
属
毛麝香属
种
毛麝香
命名者及年代
(L.)Druce
分布区域
福建,广西,海南,江西,云南
收起
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被粘质疏长毛,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高30-厘米。茎圆柱形,上部四方形,中空,简单或常有分枝。叶对生,上部的多少互生,有长3-20毫米的柄;叶片披针状卵形至宽卵形,长2-10厘米,宽1-5厘米,其形状、大小均多变异,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至截形或亚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齿,有时为重齿,上面被平伏的多细胞长柔毛,沿中肋凹沟密生短毛;下面亦被多细胞长柔毛,尤以沿中肋及侧脉为多,并有稠密的黄色腺点,腺点脱落后留下褐色凹窝。
毛麝香
花紫蓝色,单生叶腋或在茎、枝顶端集成较密的总状花序;花梗长5-1
5毫米,在果中长可达20毫米;苞片叶状而较小,在花序顶端的几为条形而全缘;小苞片条形,长5-9毫米,贴生于萼筒基部;萼5深裂,长7-13毫米,在果时稍增大而宿存;萼齿全缘,与花梗、小苞片同被多细胞长柔毛及腺毛,并有腺点;花冠紫红色或蓝紫色,长9-28毫米,上唇卵圆形,先端截形至微凹,下唇三裂,有时偶有4裂,侧裂稍大于中裂,先端钝圆或微凹;雄蕊后方一对较粗短,药室均成熟;前方一对较长,花药仅1室成熟,另一室退化为腺状;花柱向上逐渐变宽而具薄质的翅。蒴果卵形,先端具嚎,有2纵沟,长5-9.5毫米,宽3-6毫米;种子矩圆形,褐色至棕色,长约0.7毫米,宽0.4毫米,有网纹。花果期7-10月。
地理分布
毛麝香
毛麝香
生于山野草丛中。生于海拔-0米的荒山坡、疏林下湿润处。
基本介绍
麝香草、凉草、五凉草、酒子草、毛老虎、饼草、香草[广西]
为玄参科毛麝香属植物毛麝香Adenosmaglutinosum(L.)Druce,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洗净阴干。
辛、苦、温。
分类地位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Adenosmaglutinosum)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玄参目、玄参科、毛麝香属的一种
分布
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和江西、福建的南部;印度至马来西亚,大洋洲也有。生海拔0米以下的荒山坡或疏林下。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0m的瘠地、干燥山坡、溪边、荒地等,是一种药用性较强的适应性野生药用植物。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药用价值
全草入药有祛风解表、化湿消喘功效,主治感冒、咳嗽、头痛发热、食带等。全草药用。
中药药材
毛麝香
毛麝香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毛麝香有二种。一种形如火炭母,生毛;一种形如大枫艾,叶大。《岭南采药录》:毛麝香,枝叶根皮,皆含芳香之气,能引药透入肌肤,颇有麝香之功用,故名。
麝香草、五凉草、酒子草、毛老虎、饼草、香草[广西],五凉草(《岭南采药录》),辣蓟、辣鸡(《陆川本草》),饼草(《广东中药》),凉草、五郎草、蓝花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玄参科植物毛麝香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denosmaglutinosum(L.)Druce[GerardiaglutinosaL.]
毛麝香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切段晒干鲜用。
辛、苦,温。
①《岭南采药录》:"味辛。"
②《南宁市药物志》:"辛而微涩。"
③《广东中药》Ⅱ:"味苦辛,性温。"
全草长20-30cm。根残存。茎直径2-4mm,有分枝,外表黑褐色,有浅纵纹,被疏长毛;质坚易折断、中空,稍呈纤维性。叶极皱缩,上面黑褐色,下面浅棕褐色,被柔毛,密具下凹的腺点。有的可见花或果实、萼宿存,茶褐色,5裂,其中1裂片显着长大。蒴果茶褐色或黄棕色。气香浓烈,味稍辣而凉。
以气芳香、无杂质者为佳。
祛风止痛,散瘀消肿,解毒止痒。用于小儿麻痹初期,受凉腹痛,风湿骨痛。外用跌打损伤,肿痛,痈疖肿毒,黄蜂螫伤,湿疹,荨麻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消毒。"
②《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能消肿止痛,散疮疡恶毒。""治气痛。"
③《南宁市药物志》:"止血,止痛,散瘀消肿。治跌打刀伤,风湿疮疡。"
④《广东中药》Ⅱ:"治山岚瘴气,水土不服,产后肝风口渴,并治皮肤瘙庠。"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湿,消肿痛。治小儿麻痹,风湿骨痛,风寒腹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⑥《广东中草药》:"治皮肤湿疹,黄蜂螫伤。"
内服:煎汤,3~5钱。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
选方
①治哮喘:毛麝香净叶切丝,配洋金花卷烟吸。(《广东中药》Ⅱ)
②治臊鼠咬伤:五凉草,煎水洗,或捣敷,再和苦楝树?各二两,煎水饮之,另以甘蔗煎水洗之。(《岭南采药录》)
栽培技术
繁殖方式:种子繁殖。
组培快繁
1.植物名称毛麝香[Adenosmaglutinosum(L.)Druce]。
2材料类别茎段。
3.培养条件MS为基本培养基。腋芽诱导培养基:
(1)MS+6-BA0.25mg·L-1(单位下同)+IBA0.5;
(2)MS+6-BA0.5+IBA0.5.增殖壮苗培养基;
(3)1/2MS+6-BA0.2+IBA0.1;
(4)1/2MS+6-BA0.5+IBA0.1.壮苗培养基:;
(5)1/2MS+6-BA0.1。生根培养基;
(6)1/2MS。以上培养基均含30g·L-1蔗糖和5.8g·L-1琼脂,pH5.8。培养温度为(25±2)℃;光照强度约为30mmol·m-2·s-1,光照时间为16h·d-1。
4.生长与分化情况
4.1外植体消毒与起始培养取毛麝香幼嫩茎段,用洗涤剂漂洗30min,流水冲洗10min,然后在超净工作台用70%酒精浸泡10s,0.1%HgCl2灭菌6~8min,无菌水漂洗3次,用无菌滤纸吸干材料上的水分,切割为长约1cm、带1个节的茎段,接种在培养基(1)和(2)上。培养5d左右开始生长(图1);毛麝香生长迅速,经过20d的培养,腋芽萌发生长;当腋芽长至2~3cm时,将其剪下进行增殖培养。
4.2增殖培养腋芽在增殖培养基(3)和(4)上培养20d后,芽增殖数量达到3~5个。当芽长3~4cm时将不定芽分开,并剪成带2~3个节的茎段或带顶芽的茎段进行增殖培养。通过反复转接,获得大量丛生芽(图2)。20d为一个继代周期,增殖系数达到4左右。
毛麝香
4.3壮苗生根培养丛生芽长至3~4cm时单个切下,转入壮苗培养基(5)中进行培养,培养约15d苗生长健壮(图3)。然后转入生根培养基(6),培养10d后开始出现新根;继续培养15d,产生大量细根,生根率达95%以上。小苗具4~5对叶、苗高5~8cm、根长3~5cm时即可移栽(图4)。
4.4炼苗与移栽苗高5~8cm、须根发达时炼苗。移栽前先将培养瓶盖打开,放到全天自然光照、温度25℃的通风条件下炼苗7~10d,然后打开瓶盖培养3~5d。移栽时用镊子将试管苗从培养瓶中取出,洗净根部培养基,移栽入已灭过菌的营养土(泥炭:珍珠岩:蛭石=1:2:1)。移栽后7~10d内保持营养土的湿润,并用塑料薄膜保湿,空气湿度85%以上,此后每天喷水1次,15d左右有新稍长出,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5意义与进展毛麝香属玄参科毛麝香属,直立草本,分布于江西南部、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区(钟补求和杨汉碧)。花冠筒状,蓝紫色或紫红色,长约2.5cm,花开于夏秋季节,可作点缀夏秋景色的优良花境植物(图5),适合片植。适栽于阴湿沟谷边或疏林下。全草药用,具有祛风止痛,散瘀消肿,解毒止痒之功效。揉之有香味,主要成分为桉叶素、b-(甜)没药烯、柠檬烯、g-松油烯、a-蒎烯、丁香烯等挥发油(汪存存等8),可代麝香用,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香料植物。毛麝香野生资源分散,种子细小,播种繁殖幼苗管理困难。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提高繁殖系数,有较高的潜在应用前景。
概述
毛麝香
毛麝香一年生草本。茎直立、粗壮,高30~60厘米,被粘质疏长毛。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形,长1.5~5厘米,先端钝,基部浑圆或阔楔尖,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均被茸毛。花紫蓝色,单生于上部叶腋内或顶部,成疏散的总状花序;花柄短,通常有小苞片2枚;萼片5,上面4枚线形,最下1枚披针形,较大,花时长约8毫米,结果时长约12毫米;花冠长2~2.5厘米,上唇直立,全缘或凹人,下唇扩展,3裂;雄蕊4,内藏,药室分离,上面1对花药的药室发育而等长,下面1对花药的药室小,腺状;花柱顶端膨大,柱头之下翅状。蒴果矩圆状圆锥形,长约8毫米。花期7月。
中药大全记载
植物名:毛麝香。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直立、粗壮草本。生于山地灌木丛中,或草丛中。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温、味甘辛、气芳香。
功能:祛风消肿、止痛。
主治、用量和用法:1、山岚瘴气、水土不服:干用1至2两,清水煎服;2、风寒腹痛:生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3、皮肤痕痒:适量煎水,洗患处;4、跌打,配伍用。
验方:(治跌打验方)毛麝香5钱、金牛根5钱、金耳环1钱、金钮头5钱、血见愁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热服。
(方解)本方之毛麝香祛风消肿,金牛根、金耳环散瘀、行气、止痛,金钮头破瘀,血见愁去瘀而生新血。此方用于积瘀疼痛者,功效甚好。
(方解)跌打积瘀伤处疼,毛麝香并金牛根,钮头戴上金耳环,见愁去瘀好生新。
参考资料:《广东中医》(1年第3期)医院介绍草药治疗麻风神经及应疼痛30例,均收立即止痛之效。处方:毛麝香、鸡血藤、吊风根,虎环根(后两药之潮汕山区土名)水四碗,煎城一碗,温服,每天服两剂,上下午分服。
化学成分
毛麝香
全草含黄酮甙、酚类、三萜、氨基酸、挥发油。含精油0.30%-0.40
%,内有:α-侧柏烯(α-thujene),α-蒎烯(α-pinene),香桧烯(sabinene),β-月桂烯(β-myrcene),α-和γ-松油烯(terpinene),间-聚伞素(m-cymene),1,8-桉叶素(1,8-cineole),α-和-β-蒈烯(carene),芳樟醇(linalool),黄樟油素(safeole),(王古)(王巴)烯(copaene),β-榄香烯(β-elemene),α-和β-丁香烯(caryophyllene),α-愈创木烯(α-guaiene),β-荜澄茄油烯(β-cubebene),α-芹子类(selinene),β-甜没药烯(β-荜澄茄油烯(β-cubebene),α-芹子烯(seline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橙花叔醇(nerolidol),α-芹子烯醇(α-selineol)等成分。
毛大丁草,学名:Gerberapiloselloides(Linn.)Cass.。别名兔耳风[云南]、小一枝箭、一枝香[福建]、白头翁(《滇南本草》)、白眉、一柱香、扑地香、白花一枝香、头顶一枝香、磨地香、四皮香、巴地香、贴地香。无风自动草(《修订增补天宝本草》),贴地风(《广西中兽医药植》),贴地消(《江西民间草药》)多年生草本。根茎短而粗壮,密被白色绵毛;须根多数,暗褐色。叶基生;有短柄;叶片质软而厚,长圆形或倒卵形,长5-10cm,宽2.5-4.5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边缘全缘,幼时上面具柔毛,老时脱落,下面密被白色绵毛。全草药用,有清火消炎等功效。治感冒、久热不退、产后虚烦及急性结膜炎等。
中文名毛大丁草
别名白头翁、兔耳风
拉丁学名Gerberapiloselloide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又称木兰纲。
亚纲菊亚纲(Asteridae)
目菊目(Asterales)本目仅一科。
科菊科(学名:Asteraceae),是菊亚纲最大的1科。
属大丁草属(Gerbera)
种毛大丁草
命名者及年代(L.)Cass.
分布区域江苏,浙江,福建,湖南,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河南,湖北,江西
收起?
形态特征
毛大丁草
多年生、被毛草本。根状茎短,粗直或曲膝状,为残存的叶柄所围裹,具较粗的须根。叶基生,莲座状,叶片干时上面变黑色,纸质,倒卵形、倒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稀有卵形,长6-16厘米,宽2.5-5.5厘米,顶端圆,基部渐狭或钝,全缘,上面被疏粗毛,老时脱毛,下面密被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有灰锈色睫毛;中脉在下面粗壮,并显著凸起,侧脉6-8对,极纤细,基部与中脉平行下延至下一侧脉基部汇合,网脉不明显;叶柄长短不等,长1-7.5厘米,被绵毛。花葶单生或有时数个丛生,通常长15-30厘米,有时可达45厘米,顶端棒状增粗,无苞叶,或罕有具1枚钻形苞叶者,密被毛,毛愈向顶部愈密,下部的呈灰白色,中部的淡锈色,上部的黄褐色。
毛大丁草
头状花序单生于花葶之顶,于花期直径达2.5-4厘米;总苞盘状,开展,长于冠毛而略短于舌状花冠;总苞片2层,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外层的短而狭,长8-11毫米,宽0.7-1毫米,内层长14-18毫米,宽1-1.5毫米,背面除干膜质的边缘外,被锈色绒毛;花托裸露,蜂窝状,直径约6毫米;外围雌花2层,外层花冠舌状,长16-18毫米,舌片上面白色,背面微红色,倒披针形或匙状长圆形,长为花冠管数倍,顶端有不明显的3细齿,檐部内2裂丝状,卷曲,长2-3毫米,退化雄蕊丝状或毛状,隐藏于花冠管中;内层雌花花冠管状二唇形,长10-12毫米,外唇大,顶端具3细齿,内唇短,2深裂,退化雄蕊长圆形,基部有不明显的短尾,顶端具钩。中央两性花多数,花冠长约12毫米,冠檐扩大呈2唇状,外唇3裂,内唇2深裂,裂片长2-2.5毫米;花药长约4.5毫米,顶端截平,基部的尾长约1毫米;花柱分枝略扁,顶端钝,长约1毫米。瘦果纺锤形,具6纵棱,被白色细刚毛,长4.5-6.5毫米,顶端具长7-8毫米、无毛的嚎。冠毛橙红色或淡褐色,微粗糙,宿存,长约11毫米,基部联合成环。花期2-5月及8-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林缘、草丛中或旷野荒地上。?
分布范围
产于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区。日本、尼泊尔、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以及非洲均有分布。?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在3-4月播种。在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26cm开穴,深约6cm,们浅底平,施人畜粪水后,每1hm2用种子约g,混到拦有人畜粪水的草木灰里,使成种子灰,匀撒穴里,盖草木灰至不见种子为。
田间管理
播种后,天旱要浇水。播种当年中耕除除草、追肥4次。第1次苗高3-4cm时,追施清淡人畜粪水提苗。第2次在苗高10-13cm时进行,并匀苗、补苗,每穴留苗4-5根。第3次在7-8月。第4次在10-11月。第2次3-4月再中除、追肥1次,肥料均施用人畜粪水。
病虫防治
虫害有蛞蝓、蜗牛和蚜早;蛞蝓;蜗牛可在早晨撒鲜石灰粉防治。
主要价值
全草药用,有清火消炎等功效。治感冒、久热不退、产后虚烦及急性结膜炎等。?
功用主治
宣肺,止咳,发汗,利水,行气,活血。治伤风咳嗽,哮喘,水肿,胀满,小便不通,小儿食积,妇人经闭,跌打损伤,痈疽,疔疮,流注。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小儿食积。"
②《分类草药性》:"散寒,治咳嗽,风湿。"
③《天宝本草》:"治痈疽,发背。"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宣肺气,发汗,散寒消风,止咳定喘,止百日咳。"
⑤《江西民间草药》:"偏头痛,齿痛;小儿高热烦渴、急惊风,水煎服。疔疮捣敷患处。"
⑥《四川中药志》:"治阴虚白带,梦遗精滑,面部浮种。并外涂巴骨流痰。"
⑦《闽r本草》:"去湿,行气,利水,通经破瘀。治水肿,胀满,疝气,偏坠,黄胖,经闭,食积,腰胯酸痛,小便不通。"?
用量
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选方
①治伤风咳嗽:兔耳风二钱,虎耳草二钱。煎水一次服。
②治咳嗽哮喘:兔耳风一两,蒸蜂蜜吃。
③治肺痈:兔耳风二两。水酒各半煎服。(①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④治水肿:毛大丁草、披地挂、红糖各一两,酒四两。上药二味,用清水二碗煎成一碗,然后加糖酒炖服。每日一剂,连服三天。
⑤治尿道炎小便淋血:鲜毛大丁草一两。洗净煎汤,冲冰糖,日二服。
⑥治痢疾:鲜毛大丁草二两(干的一两),水二碗煎成八分,调糖或蜂蜜饭前内服,连服三次。(④方以下出《闽东本草》)
⑦治气滞胃院疼痛:毛大丁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或洒水炖服。
⑧治风寒泄泻:毛大丁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⑨治风湿水肿:鲜毛大丁草一至二两。水煎服。(⑦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⑩治小儿疳积:毛大丁草三钱,同鸡肝一个或猪肝二两,加水煎汤,去药,食肝及汤。(《江西民间草药》)
⑾治跌打损伤:毛大丁草五钱至一两。水煎,兑甜酒服。(《闽东本草》)?
性状
干燥的全草,叶丛生于基部,叶片皱缩,展开后呈矩圆形或卵形,叶面黑褐色,叶背棕褐色,被黄白色绵毛;质极脆弱,有时叶丛中留有一棕黄色的花,花梗中空。带根的全草在根茎部丛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长可达11厘米,外表棕灰色,质脆,断面黄白色。味涩。以干燥、叶多、少破碎者为佳。?
化学成份
根含毛大丁草酣(piloselloidal),毛大丁草酮(piloselloidone),羟基异毛大丁草酮(hydroxyisopiloselloidone),环毛大丁草酮(cyclopi-loselloidone)和去氧去氢环毛大丁草酣(desoxldehydrocyclopi-loselloidone)。?
中药材夜兰茶又称作“黑面叶”;也有地区称作:鸡肾叶;青漆;锅盖仔;铁甲将军;野甜菜;老鸦写字;田中逵;猴写字;漆生草;庙公仔;山桂花;山村兰;四眼叶;乌漆臼;中药黑面叶为大戟科植物黑面叶的嫩枝叶。全年均可采收,晒干或鲜用。夜兰茶的功效与作用:清热祛湿;活血解毒。主治腹痛吐泻;湿疹;缠腰火丹;皮炎;漆疮;风湿痹痛;产后乳汁不通;阴痒。
黑面叶(异名黑面神、狗脚利(《生草药性备要》),蚊惊树(《岭南杂记》),夜兰(《粤语》),山夜兰(《本草求原》),田中逵(《岭南采药录》),四眼叶(《南宁市药物志》),夜兰茶(《岭南草药志》),铁甲将军、老鸦写字,庙公仔(《广东中药》Ⅱ),青凡木、四眼草(《广西中草药》),鸡肾叶(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大戟科植物黑面叶的嫩枝叶。直立灌木,高2~3米。树皮灰棕色,枝圆柱状,多叉状弯曲,表面有白色细小皮孔。
中文名
黑面叶
形态特征
单叶互生;有短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钝形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缘,叶脉细小,下面隆起,叶革质,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绿色,干后变黑色。花极小,2~4朵腋生,单性,同株;无花瓣和花盘;雄花花萼呈陀螺形或半圆形,截头状,边缘甚厚,有时分裂;雄蕊3,花丝合生成一柱;退化子房缺;雌花花萼稍大,基部呈陀螺形,上部扩张,结果时扩大成盘状或杯状;退化雄蕊缺;子房球形,花柱3枚,2裂。核果球形,径约6毫米,位于宿存萼上。花期4~9月。
生长环境
生于灌木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中国南部及云南、贵州、浙江、福建。
主要价值
药材
新鲜枝叶深绿色,干后成黑色。枝扁圆形,表面有棱及沟,并有白色细小的皮孔,质硬而脆,断面灰棕色,中有髓腔。叶表面黑色有光,背面灰黑带红。质脆易碎。
产广西、广东等地。
化学成分
枝、叶和茎皮均含鞣质,茎皮中含量为12.02%。叶含酚类与三萜。种子含脂肪油。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1:1黑面神流浸膏稀释浓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甲型链球菌均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质有关。
性味
苦,寒,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寒。"
②《本草求原》:"苦甘,微寒。"
③《广西中药志》:"味苦涩微甘,性寒。"
功用主治
清湿热,化瘀滞。治腹痛吐泻,疔毒,疮疖,湿疹,皮炎,漆疮,鹤膝风,跌打肿痛。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消毒。洗烂肉、漆疮,解牛毒。偶见诸毒,食此必觉香甜。"
②《岭南杂记》:"治一切风寒诸病,取树叶煎汤服之,少顷大吐盛!;
③《陆川本草》:"清热解毒,止泻,破积。治湿热腹痛,腹泻,鹤膝风,跌打肿痛。"
④《岭南草药志》:"解热散毒,化瘀化滞。"
⑤《广东中药》Ⅱ:"研末外用治刀伤出血,煎水洗冻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撒。
选方
①治疔疮:黑面叶捣烂敷患处。(《岭南草药志》)
②治乳管不通而乳少:黑面叶捣烂,和酒槽、蜜糖服之。(《岭南采药录》)
③治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黑面叶枝叶煎水洗或鲜叶捣汁涂。(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烂疮:青凡木叶一两,半边莲五钱,黑墨草二钱。捣烂敷。(《广西中草药》)
⑤治疮疖,蜘蛛咬伤,刀伤出血:青凡木叶捣烂敷。(《广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
黑面神(鲜)1两,东风橘5钱,芒果叶5钱,红糖3钱,1日2次煎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例,近期控制例,显效例,好转例,总有效率为91.63%,无效73例。服药后部分病人有头昏、无力、胃部不适等副作用。
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5%黑面神注射液(去鞣质)0.4毫升/只,观察2周无死亡。家兔静脉注射上述制剂40毫升,以后每日注射4次,每次20毫升,连续10天,一般情况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变化,15天后解剖作病理检查,各脏器未见任何改变。
曾有报道,4例患者因服黑面神鲜品1~3两(煎剂)后,引起中毒性肝炎,临床表现为头晕,1例小儿因肝昏迷而终致死亡。有人认为,应用黑面神时宜将其根部表皮刮净,并用蜜糖冲服,可降低毒性;用量以不超过0.5~1两为宜。
有需要文章里中草药的朋友可以扫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