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志九龙寻梦

九龙寻梦

九龙润溪古桥

作者丨徐宏志

摄影丨刘月辉

秋日的暖阳,和煦而柔媚。我们作协一行周末采风,坐在通往江西省省级生态乡镇――余干县九龙镇的车上,闻着不时飘来的花果香,大家都显得很惬意,我则有种莫名的期待,因为九龙在我人生履历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二十年前,二十多岁的我在这儿任乡党委委员、组织员。

  故地重游,时空交错,不由生出种梦幻的感觉。   九龙镇是余干的西南门户,因九龙河穿镇而过而得名,旧称“九龙埠”。有99平方公里,3.3万人口,有十五个村委会。文人大多喜欢望文生义,作协主席白国安等年长文友,按捺不住要到山岩、坂上、大田等名字土得掉渣的村子去探究乡村的古朴之美;而青年诗人盛丽春等一干人众,则急不可待地要去谐音“深圳”(新圳)、“大连”(大田)的小村,去感受现代和时髦。   镇党委书记刘增红、镇长万斌接待了我们,听完刘书记的简要镇情介绍,大家不约而同地选定了今天采风的第一站――润溪。

01

  我们驾车从乡政府出发,刘书记亲自当向导,在我的记忆中,到润溪必须要取道经过禾斛岭,可小车临近徐家村时,却没有直线向前,而是从朱宋线向左一拐,沿着一条笔直、平坦新修建的水泥路,一路向前,直通润溪。   途中没有记忆中的颠簸,刘书记打开车窗,我们看到路两边有成片成林的马家柚,还有上百亩的脐橙果木基地。我莫名地激动,为这条我陌生的路;我由衷的兴奋,为徐家有这么好的致富产业。   苗木的清香,把我们牵引到了润溪。   迎面是一幢高大气派的牌楼,上书“九龙镇润溪集镇欢迎你”。下面有三幅标语,写着“乡村大振兴”、“永远跟党走”和“全民奔小康”的口号。   过了门楼,就是移民新镇,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分割出一排排整齐的房子,一颗颗飘香的果树掩映其中。生态美、环境好、民风淳、精神爽、文化浓,让我们领略了润溪集镇的独特魅力。   记得我在这里工作时,此处还是一块未开发的荒地,杂草丛生,九龙的领导对这块外表斑驳的璞玉,用热血和初心,努力雕琢和打磨,慢慢地让它显示出令人惊艳的翠光。余干作协会员们在采风

02

  润溪湖位于余干西南的最边沿,和进贤、东乡交界,是鄱阳湖的末端和支流,风景优美。每年入冬则有成群的大雁、野鸭等候鸟前来栖居。   湖面很大。“虽由人选,宛如天开”的润溪湖学名是杨坊湖,润溪湖是本地人的叫法,反而名头更响,润溪湖唐代称越溪,它的得名源于一个祖籍润州的诗贤――戴淑伦。   戴淑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早年得志,在江西抚州任刺史,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遭人诽谤陷害,后沉案昭雪,隐居在越溪湖畔,背倚青山,临水而居,出门是水波浩荡,抬头是白云青山,白天听鸟叫,晚上闻虫鸣。他足迹踏遍了润溪湖畔,混迹于勤劳善良的水乡民众中,在此修身养性,写下了著名的《越溪村居》,后贞元三年,他从此赴京城长安,应试进士科考,名列前三,进士及第,在京为官,政迹斐然,后人对这位诗意昂然的先贤十分敬仰,为表记念,北宋崇宁二年,朝廷特准,将他曾隐居过的小天台山更名栖贤山,将山前的越溪润波更名为润溪,以示对这位润州籍(今江苏镇江)诗贤的怀念。   我们伫立湖边,但见烟波浩淼,湖岛汀岸,思念这位出世和入世均有建树的高人。是的,润溪湖应该感谢他留下千古传诵的《越溪村居》,而他何尝不会感谢润溪湖,感谢纯朴的乡民?   我想像戴诗人坐在湖边,沐浴夕阳,看鸟儿起舞,听湖水唱歌。   他不再颓废,润溪湖畔的清风拂去了他无限的惆怅。   他不再愁怨,润溪湖顶的明月抚慰了他无穷的愁肠。   他不再落寞,润溪湖里的流水带走了他无尽的忧伤。   他不再失意,润溪湖上的翠松点燃了他无垠的希望。   相逢是缘,相知是果。我想戴诗人和润溪湖一定是相互庆幸,相互感激。   润溪湖是有思想的,那千亩湖面和千亩良田一定浸润着唐宋的风骨。(以下图片可以左右滑动查看)

03

  润溪是三不管的旮旯,与抚州东乡、南昌进贤接壤,地处三市三县临界处,一镇通三县。   润溪老街不长,从子规桥到润溪桥,三百米左右,可当时十分繁华,有“小香港”之称。一到赶墟日,附近的百姓就招朋引友,戏称到“小香港”去逛逛,墟场上,周边三市三县来赶集的人聚集于此地,往来人员多,商品流动快,市场经济繁荣,后来叫过润溪乡(公社),当时集上有供销合作社、小学、粮管所、医院。   由于地处三县交界,又是水运码头,润溪很早就发展成了一个繁荣的集镇和热闹的墟场。赶车的商贩、牵牛的农夫、挑担的货郎熙来攘往。本地的米谷、大豆、花生、蔬菜瓜果,还有润溪湖里捕来的活蹦乱跳的鲜鱼,各种物品琳琅满目。街上人马喧嚣,各色人等混迹于此,小偷专找人多处下手;赌场生意兴隆,日夜不息;还有作恶的逃犯,在这个县犯事,就逃往另二个县管辖的地方躲避风头。   年发大水,国家决定移民建镇,润溪古镇日渐衰落,唯余破败的老房庭院,红砖被青藤纠缠,路边树木参天,树下齐脚深的蒿草正肆无忌惮的疯长,展示野生的活力。林木深处,一冠高数丈、开满白色花朵的大树下有一座院落,上前一问,原来是唯一一家住户,户主万长国,七十三了,老家是进贤,娶了个润溪的媳妇。   润溪老街己不见踪影,那曾经承载过许多商旅发财梦想的旧时建筑,俱已随被时代的浪潮席卷而去,倾屺在岁月之水中。集镇风景的繁荣以及所有流传甚广的故事也已随寂寞的湖风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仿佛闻到一股沧桑间生生灭的味道,一切的一切都淹没在历史长河,甚至也淹没在我的记忆中,人世沧桑,盛衰荣枯,千年一叹,兴于心房。   刘书记似乎看出我的落寞和不舍,他介绍说镇里有意准备打造润溪旅游风情街,也陆续有些客商现场查看,镇里目前的工作都在朝这方面努力,刘书记的话让我们感觉到这里的发展前景。   斗转星移,我不能在旧时光里寻梦,但生命的每一处驿站,无论卑微高贵,全部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有文化、有情怀的刘书记等镇领导努力留住乡愁,留住润溪的历史,留住我们的记忆,让人激动和欣慰。   一群人,正谋划着这里的明天,荒凉之地,希望在丛生,我们期待全新的润溪老街那浓浓的古韵风情,出现在世人面前。

04

  有湖大多有桥。   润溪老街有二座名桥――子规桥和润溪桥。   子规桥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传说大桥动工之日,水流湍急,难以下桩,在众人的目光里,有一只子规鸟从远处飞来,它低叫一声,一只硕大的老乌龟从水中爬出来,趴在奠基石上做稳基墩,众人一阵欢呼。子规鸟而后长鸣三声,绕桥三圈冲天一飞而去,当时王倬县令见状,遂命名此桥为子规桥。它通往抚州的东乡,是三眼三孔拱桥,两孔之间有耸立的破水墩,从东乡汹涌而下的洪水被兀然分开,一路向下,破水墩原有二个,现一个已废。   我们匆匆的一行,今天更有意外的发现:细心的文友看到子规桥拱洞上沿正中有二块匾额状的石头,隐若有字,爱好古诗的农民诗人王金玉攀桥而下,于半空中拍得图片,为阴刻,上面有诗   水天几度夕阳红,   三代迁移变幻中。   碑在人非今古迹,   平湖依旧漾春风。   作者不详,且铭刻有建桥的记载,记录县令王倬、县丞王崑在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年)修建此桥。   桥面有石,每块石头都刻有个“仁”字,彰示着捐资者的善行,让桥有了佛的灵气和爱的韵味,让我们感受传统道德的意味和灵魂的守护。   一个故事成就一座桥,这座桥清光绪三十四年又重修。   那陈旧斑驳的桥面,那布满苔草的桥墩都是历史用笔写下的记号。那避水墩还是静静的佇立,默默地与湖水奋斗,与风浪抗争。   润溪大桥在润溪古街的另一头,处西北端,横跨润溪河,为余干、进贤两县边界交通要道。为五眼五孔石拱桥。长48米,宽5.35米,高5米。清光绪三十四年重修。桥上原有亭楼,建国后拆除。年倒墩,年冲毁,整个桥梁完好,我们在润溪桥的余干端从杂草中找出一块字迹斑驳“余干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润溪桥”的碑石,落款时间为年。   我站在桥头,看见湖面升起了一层烟气薄雾,仿若仙境,近处湖畔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水草,有的翠绿,有的碧青,有的枯黄,上天的恩赐也许一样,但每一根草的机遇不同,阳光、水分、养分等难以均匀,造化弄人弄物,总有形形色色的差异,再远的地方望去有栖霞山,有鄱阳湖,偶尔的几声鸟叫从某个角落里传来,让古桥显得更加静谧和安祥,象梦幻一样的古风情韵,让我的思绪飘到了远方,使我不由得想起著名诗人扬万里题的名诗——   《过润陂桥》   历览溪中有底鸣,萧然芦叶蓼花汀。   元来轿顶鸣鸣响,将谓风声是雁声。   古桥一直沉默,下面的流水飞溅,承载了多少亘古的记忆,渺渺烟波,见证了时代,历经了兴衰。   古桥一直寂寞,上面的群鸟翱翔,背负了多少飞天的梦想,沉沉基石,离不开土地,隔不断时空。   它熬过了严寒酷暑,历经了春夏秋冬,古朴得老化的石拱挢如一个温暖得醒不来的梦。   也许我不该来,不该惊扰它的清梦。   刘书记吩咐村组干部拔除随桥而居的厚厚野草,铲掉杂乱牵扯的枯藤,初步打扫清理了一番古桥。他告诉我们,镇政府准备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对润溪古桥加以保护,让古桥重新焕发时代的生机。   那么,我们来对了,来得适逢其时!

05

  车子上了润溪圩,一路前行,一路风景。九龙镇交通方便,每个村都通了水泥路,朱宋、濠九两条公路穿境而过,东接县城西往东乡,南接昌景公路。   刘书记介绍说S省道余干段全长33.6公里,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十二米,起点在距昌景黄余干高铁附近的鄱余路口,余干的终点也在润溪,年底可初步通车。还有规划建设中的东乡到九江澎泽的高速也从这里经过,可能在九龙有出口。“到时候,九龙镇政府将迎来发展高速时代”刘书记兴奋地说道。   而润溪圩横贯九龙,圩堤下的润溪湖象藏在深闺的江南女子,有着小家碧玉的温婉,在这秋日的阳光下,圩堤外的鄱阳湖水也很浅,有居家过小日子的小媳妇般的恬静。   可是上半年洪水泛滥的时节,鄱阳湖是极其凶猛的,就象一个凶悍刁蛮的泼妇。   润溪圩属于单退圩,圩堤较为单薄,防洪的压力很大,16年发生洪灾,17年水高浪急,支援余干抗洪抢险的上饶武警百余名官兵全部驻扎在此,保护润溪圩堤的安全。   路上我看到圩堤上有一幅标语“防汛抗旱责任重于泰山,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圩堤下还有防洪抢险实击队的红旗,甚至在圩堤下不远的农田,看到好多泡泉处置点。   刘书记介绍说,政府已重资改造修建润溪圩,堤身加高培厚、抛石固脚、护坡护岸、护岸整治等,全长7.2公里,再加上延伸到大湾那边,共有近十公里的环湖公路,既防洪,保护圩内万亩良田;又可观光,让游客领略美妙的水乡风光。   车到龙塘大湾,大家下车从宋家码头上船出发,去湖中看打仗岭。   坐船的感觉十分惬意,沐浴着暖阳,吹拂着微风,小鸟在空中歌唱,鱼儿在湖里游弋,间或看到有盛开的荷花和无边的水葫芦(也叫凤眼莲)。   船户很热情,也很健谈,他说镇里帮他们修建了新的电灌站,粮食的增收多了保障,如果开发旅游,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言语间充满了得意和幸福,说到开心处,他不由欢快地哼起了润溪湖民谣   有女要哇(嫁)淮塘口,   上有莲蓬下有藕。   荷叶用来扎坛口,   荷梗可以当柴烧。   船划过去,激起一道道白色浪花,北磨刀咀、南跑马墩也历历在目,小船缓缓而行,直至打仗岭。   打仗岭的名字野蛮且霸气,当地老乡说这是鄱湖大战的遗迹,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此交战过。我看过资料,清咸丰六年二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陷抚州,率太平天国数十万兵回防安庆,途经此地,十月一支义军由东乡愉怡街进入余干润陂,知县陶庆请来协和营都司林保率大兵来余干助防,将太平军围在这湖中的一小岛上,当地村民用土枪土炮帮助石达开打败了官兵,之后七年,太平军多次与团局交火打仗,击毙团勇余人,直到同治三年,天王洪秀全在南京殉难,石达开率部出走,这里的战事才平息,此处地势高,不会淹没,整天刀光剑影,打仗多年不停,当地百姓故称此地为打仗岭。   打仗岭不高,犹如一块彩色立体三维画布,呈现在我们眼前,站在岭上,阳光正将饱满的热情倾注在我们身上,使我们的内心,更平添了几缕雄壮与豪迈。远山含烟,近水含笑,碧澄的湖水泛着银光,同行的导游说,从进贤桥下过来的水路,到大港有九十九道湾,望着远处星罗棋布、错落成趣的湖泊,我相信。

06

  午饭时已近二点,贫困户自做的一只“叫花鸡”让文友们兴致盎然,那鸡用荷叶包裹,刚刚打开,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视之色泽金黄,食之肥而不腻,咀之越嚼越香。大家胃口大开,赞不绝口。   主人介绍说,九龙叫花鸡出自鄱湖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年间,就在我们上午去过的打仗岭,有个饿了好几天的叫花子偷了当地百姓的一只鸡,又偷采了湖中的莲蓬,在打仗岭的山脚下,想用烧鸡充饥,但一无锅灶二无调料,甚至连褪毛的开水都找不到,无奈之下,将鸡宰掉,取出内脏后,用几张荷叶包起来,外面裹上泥巴,堆积些枯枝败叶,点火烤了起来。待烤得泥巴发黄干透时,往地上一摔,鸡毛随之脱落,扑鼻的香气四散开来。朱元璋的前哨探子被香气吸引,抢去熟鸡献给主帅,朱元璋食之大喜,听说是叫花子煨的好鸡,遂赐名“叫花鸡”,后人如法炮制,一时声名在外。   刘书记介绍说,九龙叫花鸡的制作工艺现在可不像传说中的那般随便,很是讲究,选用的食材,多为生长二年的土生土长的本地鸡,火候、温度、烹饪时间以及每一道工序要求十分严格,即令是包在外面的荷叶,其保存方法也有独到之处,否则一年四季哪能都找得到新鲜的荷叶?余干县过几天就要举办第二届美食文化节,九龙镇也推荐了这道名菜参展。

07

  饭后人欢车疾,穿行在新九龙。街道两旁,统一的三层小楼,清一色的白墙黑瓦,飞檐翘起,高高的尖角射向天际。   九龙宾馆、辉煌KTV、购物广场、艺术培训中心等招牌熠熠生辉。   不一会就到了九龙坂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去年在坂上曹溪投资56万元,打造百香果种植产业优质示范基地,占地47亩,繁茂的藤蔓上挂着大大小小饱满诱人的绿色百香果,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灯笼。   连空气也是香喷喷的。今年8月,九龙镇在此举办了首届百香果采摘节,现在看到的第二批百香果也丰收在望。   九龙镇向上跑项目、争资金,积极打造基础设施和秀美乡村,我们先去了瓜畲程家秀美乡村建设点,有九龙古井、水乡竹林等景点,新建有广场、旅游公厕、畲家书屋,附近还有成片的马家柚基地,我去年在这里挂点扶贫,对这里很是熟悉,也颇有感情,路过的农户黛白墙上有标语“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   看到标语,我和刘书记说,扶贫要扶智,扶贫先扶志。去年我参与编写余干县扶贫教育读本,特别是到贫困村社庚花墩任扶贫第一书记后就更加深深感受到扶贫扶志的重要性。刘书记也深有同感,他说他在帮扶一个贫困户时,从各个方面对那个贫困户给予关心和扶持,那个贫困户很是感动,硬拉他去家里吃餐饭,到了那个贫困户家里后,他一直站着,那个贫困户不解地问:“书记,您到我家好多回了,为什么从来不坐一下?是嫌我家的桌椅不干净吗?”他郑重地回答道“不是的,作为一名党的帮扶干部,看到你家厅中挂有大大的十字架,我没有脸面和心思坐,在我们国家,信教是自由的,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了老百姓,我实在不愿坐在十字架下和你谈论党的好扶贫政策和措施”,那贫困户红着脸,摘下了十字架,再也没有挂上,后来他再去,就看到习主席慈祥亲切的画像挂在那个贫困户家的客厅正中了。   “感党恩、跟党走”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行动,刘书记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深受启发和感动。而午后正在广场跳健身操农妇们,更让我不由感叹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现代新农村百姓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上车后笔直宽阔的柏油路,一直通向大田老虎嘴,该村张姓,46户,人,整齐划一的房子,修剪过的绿化树,宽阔洁净的村民活动广场――龙虎广场,各种健身器材,装有太阳能的路灯,连厕所都有明显的城市化特征。   村口有个明月塘水库,岸上长有一颗高大的香樟树,树冠伸出去很远,象一把硕大无比的大伞撑在那里,树下几个老百姓向我们打招呼,他们的笑容写满了让人心动的满足和幸福。   我想美丽的乡村梦,也许能托起一个美丽的中国梦。   我看到,听到,感受到――   一个幸福的家园正喷薄而出,一个美丽的九龙正昭告天下。作者简介:徐宏志,江西省作协会员,江西省诗词学会理事,上饶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余干县诗词学会会长,余干县作协副主席。现任余干县文化馆馆长。

来源:余干人论坛,略有删减

江西省省级生态乡镇----余干县九龙镇欢迎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gx/3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