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273005.html1.在我的印象里,夏天是从端午节开始的。端午时节,地里的蔬菜疯长,树上的果实,也噼里啪啦往下掉,早熟了的西瓜也红了。我妈背着一个猪草筐,去一次地里,回来就是一筐子蔬菜瓜果。豆角,四季豆,辣椒,丝瓜,茄子,空心菜,苋菜,李子,桃子,杨梅……还有一个大西瓜。我和弟弟马上拎了桶跑去压井水,吱哑吱哑,冰冰凉的井水从10多米深的地底下汩汩而出。把西瓜浸在一满桶井水里,一餐饭时间过去,西瓜就冰透了,切成大块大块的,咬一口,凉透心。我每次要吃两块,我弟吃三块。杨梅也是井水里泡上一阵,放在盛菜的大碗里,撒上一大把白砂糖,我妈端起碗,上下颠几颠,一粒粒杨梅就会乖巧地裹满白砂糖。我和弟弟守在边上,垫着脚尖盯着我妈手里的杨梅,伸手就要拿。我妈早有防备,拍开两只脏手,抓两粒先塞住我们嘴巴,使唤我们去洗手。吃杨梅,必须得趁着砂糖还没有化,带着沙沙的感觉吃下去,才过瘾。红苋菜煮了汤,我们最喜欢用来泡饭吃。也不是苋菜汤泡的饭好吃,最主要是颜色好看,紫红紫红的。现在我女儿也喜欢吃红苋菜泡饭,小孩子的乐趣是一样的呀。汪曾祺有一篇文章《端午的鸭蛋》,他的家乡高邮有一个习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其中就有一道炒红苋菜。初看这篇文时,已外出工作多年,许久没吃上妈妈煮的苋菜,亲切又怀念。2.伺候完我们吃,我妈就要去伺候那些蔬菜。洗净后,豆角、四季豆切段,茄子切片,南瓜藤剥皮切丁,铺在两人围抱那么大的大竹筛里晒。三四天大太阳暴晒下,一竹筛子菜干透缩水成一捧而已。再过水洗,晾干水份,加适量盐,米酒,搅拌均匀后放进老陶罐坛子。坛子边沿加水,密封腌制,半个月之后就能吃上。据我妈的经验,好的陶罐坛子做出的榨菜会越来越香,不好的坛子,榨菜会变烂。现在想,不是因为加水不当密封不好的原因吗?不管怎么说,我妈的榨菜坛子是外婆传给她的,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考验,做出的榨菜自然是最好吃的。小时候学堂里只给蒸饭不管菜。每天早上我妈起来给我们做早饭,炒菜的时候就抓一把榨菜,放一点肉末(有时候也没有肉末),加点辣末粉或青辣椒,炒的喷香。经过的人家就在窗户外喊:屋里又煮什么尝伙(好吃的)呷哦?吃了早饭,我妈把炒菜时先装好的一杯子榨菜炒肉末和装了米的饭盒打包,叮嘱我们带去学校。毛孩子们跑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进厨房,淘米加水,抢一个好的位置,把饭先蒸上。小时候长得快的原因么?特别容易饿。下课总偷偷夹一筷子榨菜吃。没到中午,肚子已经咕噜噜叫了好一阵了。第四节课下课铃声一响,大家一窝蜂冲去食堂蒸锅里找自己的铝饭盒。我妈在我的饭盒盖和底上用纳鞋底用的钻子各刻了一个深深的“红”字,醒目得很,特别好找。端着饭盒跑回教室,把蒸的热乎乎的米饭扒开,菜放进去,再盖上热米饭,两分钟过去,榨菜的香味就会弥漫在整个教室。我有个玩的好的叫细妹子,她爸是麻鱼的(用一种自制的尾部带电的长竹竿在田里电鱼虾,电晕了鱼虾拿去卖)。她总用虾米,田螺肉换我的榨菜吃。3.端午时期,我妈还总做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临近端午,我妈就会上山去采风药(各种晒干后可药浴的植物)。石菖蒲、艾叶、九节风、钻骨风,什么都有,回来铺开晒干,再打包成一袋袋,挂在房梁上。小时候我就问她:为什么端午节要去采风药?她说:端午时候,湿气最毒,风药却也最有效。药王菩萨讲百草皆可作药用,就看你会不会用。外公学医,小时候家里有一本《本草纲目》,我妈当画画本看,当然也耳濡目染认识了些草药。平时我们肚子痛,感冒什么的,她出去一趟,手里抓回几样草,就给我们熬了敷肚子,或洗或喝。后来我才知道,我妈看的那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写的,和菩萨没什么关系嘛。她脑袋中的那些药方子不知道做不做得准。端午节那天,从早上开始,灶上的大荷叶锅(农村里每家每户会有一口两人合抱那么大的锅,用来酿酒,打豆腐,宴席蒸菜等)就咕噜咕噜一直熬着,炉灶里面的柴火也不间断地烧着。清早锅里就要煮包好的粽子,傍晚要熬上一年端午节采的风药。一大家子人轮流洗风药澡,现在想来也是一大奇观。我妈说小时候我们姐弟贪玩,总是玩得一身汗喊老久才回来,抓住一个先丢进大木盆再说。给我们洗澡,就像撸萝卜,洗了一个扔出来,另一个再扔进去接着撸。一盆水得洗的多黑呀。按我妈的意思,风药几乎是万能的。泡了可以消炎止痛,驱寒祛湿,治月子病,进山里不会逛毛气(起疹子)……我生孩子那一年,我妈老早就给我准备了十几副风药,从老家给我背到长沙来。农历八月,我妈让我泡药浴,里面还要煮一个鸡蛋,洗澡前吃掉。我埋怨她,三伏天的热死个人。结果得亏她的坚持,我基本上没什么别人说的月子病。除了洗风药,我妈还做“肥肉蒜油”。大蒜切末,加雄黄粉搅拌成糊状,雪白肥肉切成正正方方的小块,裹上这种糊糊,用线穿成一串,挂在梁上。等糊糊与肥肉块相互浸透融为一体,就能用了。夏天,农村里花蚊子霸道,咬一口瞬间起来一个大坨坨,痒进骨髓般,擦口水也不顶用,刻十字架也不管用。我妈就取了她做的“肥肉蒜油”擦拭,黏糊糊,一股奇怪的味道,不过倒有奇效,过了一会就不觉得痒了。后来出了六神花露水,我却是再也不肯用我妈的神药。4.端午节,我们家还有一大传统是:吃血酱鸭。前一天把鸭从塘里赶回来,第二天放出去的时候就先抓一只毛顺体大的鸭。养了三个月的鸭子,肉鲜嫩不老,最适合做血酱鸭。我妈做血酱鸭,最绝的是先放一点五花肉,花椒和姜片进去爆香,再炒切丁的鸭子,鸭子肉要切的小,容易进油盐,一边爆炒一边倒点我爸喝的米酒进去煮。煮熟后,再放青辣椒、鸭血,盐进去翻炒,等鸭血把鸭肉全部酱上,一分钟左右就可以起锅,不然鸭血会老。我妈处理鸭血和别人家不一样。一般来说,半碗水,先杀的鸭血滴进去,加点盐或醋防止鸭血结块。我妈不,她盛放鸭血的碗里不放水不加醋和盐,鸭血一滴进碗,就赶紧用筷子往一个方向顺时搅拌,筷子带出丝状物,就留下来水状的鸭血。我妈很得意,她说:你不信自己去试试,这样子鸭血酱鸭肉不会成块,酱得那才完美。这一点,我自然是信她的,而且服气。她总是能总结出旁人没有的生活技能。鸭肉性寒,特别“吃”辣椒。平常炒菜放几个辣椒就辣味很足了,炒鸭子不行,必须多个三四倍的辣椒。我妈炒出来的鸭肉嫩脆,香甜、鲜辣,虽然是吃鸭肉,更好吃的是骨头,骨头最出味。吃剩下来的汤汁下饭也是极品。虽然现在想吃血酱鸭随时可吃上,但是小时候在端午节才有的吃的血酱鸭,成为记忆中的最美味道之一。5.包粽子,挂菖蒲草,熏艾叶,在我家绝对是比较正常的端午节项目了。提前一周,我妈就要做草碱水,扯了去年的晚稻草,烧成灰,收集在一个大木桶里,加水浸泡。一周过去,草木灰沉淀,上面的水就是草碱水了,纱布过滤后就能用。前一天晚上就得洗糯米,加一点绿豆,用草碱水浸泡。早上起来控干糯米水分,去后山剪了新鲜的粽叶,清洗干净,就开始包粽子了。泡了草碱水的糯米会发出一股特别的清香,我总是凑近去使劲地嗅那气味。我妈包粽子手法极快。将两张粽叶叠放在一起,大拇指捏住内侧一端,旋一圈,成一个漏斗状;加适量糯米,压紧,左手虎口压住粽子上方粽叶成三角形,右手收紧下方粽叶;桌子边沿挂了线,抽一根,上下左右绕一圈,就扎紧了。做一个不用1分钟。我学到至今不得要领,每次糯米会从粽叶缝里跑出来。包好的粽子,下大荷叶锅煮,大火煮开再小火焖,要4个小时才能出锅。碱水粽要等凉了之后吃,不粘嘴巴。凉后放在竹制的四角筛筛里,挂在通风的房梁上,过堂风吹过,保持干爽凉快,可以吃一个星期。可哪还能等上一个星期哦,我和我弟可是吃粽子大王。凉了的碱水粽亮黄亮黄的,我妈总会拿一只筷子给我们戳了粽子,放在白砂糖罐子里滚一圈,吃起来糯糯的,又有嚼劲,带着碱水的清香味。放学回来饭还没好,我们姐弟对看一眼,马上搬了凳子垫着脚尖去四角筛筛里拿粽子粘白砂糖吃。等到一天,我妈从田里回来,想起来吃一个粽子填肚子,一看,筛筛里已经空了。小时候,妈妈提前包了粽子,拎了鸭子,带着我们穿过田埂,去五里外的外婆家给外婆送节。外婆年纪虽然大了,但是好干净,总喜欢穿一件的确良的白色衬衣,袖口已经有磨痕,但永远是白的。外婆口袋里总装着一块淡蓝条纹的手绢,用来擦汗。我妈也随了外婆老人家爱打扫的习性。到了端午节,整个院子里要用水冲洗干净,四角放了火盆烧艾叶,除蚊驱邪。门上窗上要挂菖蒲艾叶。以至于,现在每次经过谁家,要是里面传来烧艾叶的香味,我都要停留很久。6.艾叶烟,粽子香,血酱鸭,苋菜汤,榨菜味,风药澡,西瓜甜,杨梅酸……闭上眼睛,穿越回童年,弥漫在记忆隧道里的总是这一串又一串气味和妈妈厨房忙碌的身影,让我想再变回那个有妈妈陪在身边的孩童。妈妈的味道,在贫穷单调的童年岁月里,滋养着我,更穿越岁月长河,抚慰如今已为人母与她当年差不多岁数的我。小时不觉得,长大后,才知道做妈妈不需要什么大道理,给孩子留一些味道,已是力量。现在,我常和孩子讲我小时候的故事,也带着她一起包粽子,做食物,让她在一饭一蔬里,感受生活的恩赐和妈妈的味道。这也是我想要传递给孩子的记忆。等到有一天,她也把我写下。(以上图片是去年端午节回外婆家拍的照片,光是在田野里摘菜,孩子们已经好满足。)女朋友们,留言说一说:夏天里,妈妈留给你的味道,或者你想带给孩子的味道呗!留言点赞前三名,等我端午节回娘家,给你们寄粽子或者榨菜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