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麻布到棉布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极端低下,直到石器时代,人们才开始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特别是在发明了骨锥和骨针后,人类才真正开始制作原始服装。有针必须有线,有了线,人类的服装即从无纺时代发展到了有纺时代。
人类最初的有纺“衣”不是棉纺织品而是麻纺织品,麻线应是有纺的鼻祖。麻是各种麻类植物的总称,实指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皮层的韧皮纤维和单子叶植物的叶纤维,用于纺织的麻类以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为主。
麻布
那么,麻布到底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呢?
据研究,一两万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在尼罗河谷地种植亚麻。由此可以推断,人类使用的亚麻织布最迟在公元前年至年间出现,而古埃及是麻纺织发展的起点。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衣物标本为公元前年前流传下来的古埃及麻布残片。对埃及法老墓的研究表明:当时亚麻布的织制水平已经很高了,法老们都已经穿上用亚麻布制作的衣服。
在古埃及,男子无论地位高低,皆袒胸露膊,仅下身围着包缠式围裙,这种围裙就是以亚麻制成的叫作“罗因·克罗斯”的缠腰布;女子则以紧身高腰直筒亚麻裙为主,称为“丘尼卡”,用背带吊在肩上或由腰带系住。由于亚麻染色较难,故埃及服装以白色调为主。
五六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步入繁荣阶段(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已日趋稳定,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形成,人们已懂得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在对位于浙江省余杭县和德清县境内的良渚文化遗址进行发掘时就发现有麻布片,年代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经浙江省纺织科学研究所鉴定,麻布片为苎麻织物,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物。后来,在中国各个朝代中,老百姓经常使用这种麻布,“披麻戴孝”中的“麻”指的就是中国最古老的衣服——麻衣,以至于人们在葬礼中一定要穿麻衣,才能显示出对死者的“孝”。
麻纺织工艺及麻衣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发明,是人类纺织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黎族是古代百越族的后裔,百越族群的纺织业自古就较为发达。据研究,黎族的麻纺织工艺在多年前就已出现,并且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直到现在,黎族妇女的麻纺织技艺仍在传承,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镇志仲村委会红内村,有不少妇女还在坚持传承麻纺织技艺,为此,乐东县政府在该村建起了麻纺织传承基地。
成品麻布黎族的麻纺织原料主要为苎麻、火索麻(黎语称“变”,音译)、羊蹄藤(黎语称“磨”,音译)、榼藤、葛、芭蕉等植物的纤维,这些植物有野生的,也有种植的。
苎麻,属于荨麻科多年生纤维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茎内的韧皮纤维可用作纺织原料。苎麻品种分为深根丛生型、浅根散生型和中间型三类。现在世界上自南纬25°到北纬38°都有苎麻栽培,以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为多。火索麻,别名扭蒴山芝麻,为海南常见的灌木植物,高约两米,掌状复叶。羊蹄藤,别名龙须藤、九龙藤、乌郎藤、燕子尾、黑皮藤,为海南常见的多年生野生藤蔓豆科植物。榼藤,别名眼镜豆、牛眼睛、牛肠麻等,属常绿、木质大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区,生于山涧或山坡混交林中,攀缘于大乔木上。黎族人经常用这些植物纤维纺线并织成布料,缝制衣物与被子。
麻类纤维的加工工序1.砍麻。上山或到麻地去砍麻,捆成小捆,搬运回家。
2.剥麻皮。先将麻皮从麻秆上剥下来,使麻皮与麻秆分开,然后剥去麻皮的外层表皮,留下内层纤维。
3.水煮脱胶。麻纤维里有果胶,这些果胶要除去才不会影响纤维的色泽和质量。传统脱胶方法有沤法和水煮法。水煮法被普遍使用,方法是把剥好的麻纤维放进土锅里用水煮,往锅内放一些柴草灰以加速脱胶,一般煮沸后40分钟左右即可。
4.漂洗、晒干。将煮后的麻纤维拿到河里反复漂、洗、搓、揉,使麻纤维色泽变白。一般要洗六七次以上,然后晒干。
5.第二次脱胶加工。将晒干的麻纤维再次浸泡并放入水中煮,然后反复漂洗、捶打、搓揉,使麻纤维完全脱胶,并分离成丝线,符合纺线的要求。
6.纺麻。把麻纤维撕成一缕一缕并接成长条,然后纺麻成线。有一些人喜欢边撕麻边纺麻,二者同时进行,这完全取决于操作者个人的习惯。用麻纤维纺线时,衔接处非常关键,连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纱线的质量,纱线的质量又影响到织布的质量。
相对黎族的棉纺织品,各类麻纺织品没有那么精美华丽,但是麻纺织工艺出现在先,有了麻纺织工艺技术的储备和积累之后,才有后来闻名遐迩的黎族棉纺织工艺的诞生。所以麻纺织工艺是棉纺织工艺的前身和基础,棉纺织工艺是麻纺织工艺的发展和延伸。黎族的麻纺织技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今这门技艺仍在黎族地区传承,这在我国纺织史及服饰史上也是少有的。
▼往期回顾▼穿越时空的回眸黎族织锦文化的贡献无纺有纺,衣被黎家来源:《海南黎锦的故事》高泽强吴小苑图片来源:海南日报编辑:李雨聪海南爱心扶贫网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