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医术怎么样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498655.html
泰康路是年在拆掉的城墙地基上开辟的。
坊间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据说当年开辟泰康路时,在广州主持市政建设的是杨永泰(财政厅长兼市政公所总办),此人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广州的路名上以垂久远,而当时的规矩,只有已故的重要历史人物,才可享受此殊荣。杨永泰动了脑筋,就将汉民路(双门底)改作“永汉路”,又把靠近永汉路一段新辟马路取名为“泰康路”,这样就把“永泰”两字嵌入了两条路名之中。
稗官野史,听起来饶有趣味,却未必是真,因为永汉路在汉民路之前,其来源是从永清大街演化过来的,早在年的报纸上,已经可以看到永汉街之名,与杨永泰风马牛不相及。说杨永泰把汉民路改为永汉路就更离谱了,因为汉民路是年为纪念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去世而改的,这时杨永泰早不在广州主持市政建设了,汉民路命名之日,正是身为湖北省政府主席的杨永泰在汉口遇刺身亡之时。再等到汉民路改回永汉路时,杨永泰已经死了九年。泰康路的意思,很可能是取“国泰民康”之意,与杨永泰并无关系。
民国时的泰康路
以前广州有不少竹市,大沙头、天成路南端、南关海旁街、南堤二马路都设有竹栏,四乡用船运来省城的竹子,大都在这些地方埋街(上岸);惠福西路的竹篙巷,也曾经是竹篙集市。泰康路侧水母湾,是广宁、怀集的竹子、篾青、葵片、竹笪放排之地。回龙路近水楼台先得月,从清末民初开始,就是一条竹藤棕草制品的专业街,这里制作的草帽、扫把、蒸笼、竹箩等,坚实耐用,销路畅旺。
回龙路占了水母湾的便宜,泰康路又占了回龙路的便宜。开辟马路后,回龙路的竹藤棕草作坊,没几年就把整条马路占了。沿街建起一排排骑楼,商店也渐渐多起来了。一个以销售山货、竹木、藤器、草席为主的专业市场,在泰康路形成了。
清朝的广州竹器铺
说起广东的竹藤棕草制品,名气之大,妇孺皆知。早在南北朝时代,用龙须草、莞草、通草等制成的草席,在广州就属于高档商品,不仅实用,而且是身份的象征。当年的广州刺史韦朗,曾在家里收藏了张莞席,作为“府中起居饰物”。用罗浮山葛藤制成的藤具,在宋代也已声名远播。
明代末年,为了逃避满清八旗的铁骑,大量北方难民,拖儿带女,涌入岭南;桂王也带着大批臣官宫眷,逃亡到肇庆,对席子的需求激增,带动郁南连滩的草织业空前兴旺。清乾隆二十三年()前后,连滩的草织技术传到东莞,被心灵手巧的莞人所吸收,编织出精美的白连席、宁波席和红绿席。莞席之中,芥黄席以其制作精良,花样新颖,深受市场喜爱。每年都有大量的莞席,通过广州出口。
清顺治十七年()英国在远东开办的东印度公司,就把藤料运到广州,又从广州购进藤制品运回英格兰。嘉庆十九年()前后,广州市郊沙贝村乡民用东南亚藤编织的藤笪、藤席、藤织件、藤家具,花色品种多达五千余种,在广州市场大受欢迎。光绪三十年(),广州知府龚心湛、南海县知事陈征文等人,先后在小北门内飞来庙旁设立工艺学堂,招集艺徒,延师教习,指导藤编工艺,凡床、桌、椅、筐、箧之属皆备,使坊间的编织技术迅速普及、提高。
泰康路——好篸(网络图)
年,高要的一些藤器商人,从海外购买了一批欧美各国所织的洋篮回来,在四乡大力宣传,劝说妇女仿造。经过这么一模仿,传统的竹藤棕草制品,也变出了许多花样款式,果然很受欢迎,生意蒸蒸日上。按年的统计,泰康路沿街有41家山货竹器草席店,占了全市70%。其中明栈、龙盛祥都是有名的大商号,连香港人也慕名前来买泰康路的沈家蒸笼、邓家米筛。旧日坊间有一句谐谑的歇后语:“泰康路——好篸(惨)”,大概只有广州人才能意会,亦从侧面反映了泰康路出品的竹木藤器,就一个字——“好”。
沙贝生产的藤皮、藤芯和编织藤笪、藤席,广州及五眼桥、南海黄岐镇生产的藤椅、茶篓、藤提篮、藤箧、藤枕、沙藤席等,还有用竹篾编成的各种挂篮、手抽(提篮)、竹篸(簸箕)、竹凳、竹盆、竹盒、衣箩、竹帽、宜章竹席、龙门竹席、新会葵扇等,非常适合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使用,是广州居家必备之物。四乡的个体生产户,每天都挑着自产的竹藤制品来广州,在泰康路摆卖,或交商家收购。
本人珍藏的新会葵扇
做生意不在一时货抢手,难得人人暗点头。老一辈的广州人都记得,在泰康路出售的肇庆席、东莞席、湛江席、连滩席、遂溪席、揭阳席、湖南祁阳席、浙江纱经席,是那么的精美舒适,拥有一张这样的席子,在许多人看来,已是令人艳羡的奢侈品了,在经济困难的年,甚至只有新婚夫妇凭结婚证,才能买到一张大床的肇庆花席。
泰康路还广州最大的竹子市场之一,市民家用的晾衫竹、蚊帐竹,以及建筑搭棚用的竹子、篾子,大部分都是由龙门、从化、广宁、韶关、广西等地,源源不绝输往广州,然后通过泰康路等竹业市场,再向四面八方输出。
到泰康路拣番支晾衫竹(网络图)
近二三十年,随着塑料制品、西式家具、弹簧床垫、电风扇、空调等现代化生活用品的兴起,竹器、藤器和席子在广州的市场,渐渐萎缩了。头脑灵活的商人,看风扯帆,就水湾艇,马上开始转型,泰康路从传统的山货、竹木、藤器市场,向经营五金、洁具、灯饰、化工、板材、陶瓷、艺术玻璃等装饰材料转变,很快又变成了一条装饰材料专业街。
有“竹魂”之誉的郑板桥,曾自称“逢人卖竹画清风”,泰康路当年就是靠“逢人卖竹”起家的。但泰康路的清风,却不是用笔画的,而是用肌肤感受的。如今习惯于开空调避暑的人们,还记得那些竹席的凉爽快意吗?
读本号文章,寻广州老街:
仓边路:曾经“一条大河波浪宽”
广卫路:一段悲歌壮烈的往事
文德路:百年风雅有余韵
大新路:珍奇多聚大新街
叶曙明不在一时货抢手,难得人人暗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