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在明代以前被错误认为是植物,直到明朝李时珍才给予了纠正:“五倍子,宋《开宝本草》收入草部,《嘉祐本草》移入木部。虽知生于肌木上,而不知其乃虫所造也。”五倍子不是植物中草或木,而是蚜科昆虫角倍蚜或信蛋蚜在盐肌木、青麸杨树上形成的虫瘿。早春树发芽时,蚜虫便在芽上产生有性雄雌无翅蚜虫,性交后生出无翅雌虫,称于母,于母入侵芽内组织,逐渐形成多角的虫瘿,及时采收。其中由形状不同而分角倍或菱倍。倍蛋蚜的虫瘿称肚倍或独角倍,产量最大,肚倍质量最好。
五倍子含有五倍子鞣质,故在工业上用于鞣软皮革,制造塑料及蓝墨水的原料,还可做染料。清代黄官绣《本草求真》中说:“五倍子染发皂物最妙。”据日本国史资料载:在鸟羽天皇御字之际,盛行一种“湟齿风气”,湟即是染黑的意思,即用五倍子与铁浆将齿染黑。当时习尚男女并重玄服,自臣僚至妇人,不论贵贱,皆崇湟之仪式,各自染黑其齿。妇人论嫁,必湟齿以别之。自明治元年,始稍许通融,明治六年下令废止,此风遂革。
在我国明代《普济方》记载:用五倍子为粗末,每斤加茶叶末一两,酵糟四两,同置于容器中捣拌匀烂摊几平,切成一寸见方小块,俟发酵至表,长出白霜时取出,晒干,制成品为“百药煎”。每次取一两,针砂醋、炒养麦面各半两,先洗须发,以荷叶熬醋调刷,荷叶包一夜,洗去即黑。
五倍子原名文蛤,因为像海中的文蛤而得名。海中文蛤也是一味中药,是介类动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直到唐代《本草拾遗》始载有虫类文蛤,即五倍子。而在年陈存仁主编《中国医学大词典》中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两个方子文蛤散、文蛤汤所谓的“考证”,就将张仲景所指的海里介类文蛤误认为五倍子(文蛤)。对此,在成都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讲义》给予了纠正。《伤寒论讲义》在注解中指出:文蛤汤、文蛤散,文蛤即海中蛤中有纹理者。所以,两种文蛤功效主治均大不相同,万万不能混淆。
饮片
敲开,除去杂质。同药材。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自汗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3~吨。外用适量。置通风干燥处,防压。
回复关键字获取往期文章:
一枝黄花
丁公藤
丁香
人工牛黄
人参
八角茴香
人参叶
儿茶
九里香
九香虫
刀豆
三七
三白草
三棱
三颗针
干姜
炮姜
干漆
土木香
土贝母
土荆皮
土茯苓
土鳖虫
大叶紫珠
大血藤
大豆黄卷
大皂角
大青叶
大青盐
大枣
大黄
大蒜
大蓟
大蓟炭
大腹皮
山麦冬
山豆根
山茱萸
山药
山柰
山香圆叶
山银花
山楂
山楂叶
山慈菇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金子
川木香
传射干
广枣
广金钱草
广藿香
女贞子
小叶莲
小驳骨
小茴香
小通草
小蓟
飞扬草
马齿笕
马勃
马钱子
马兜铃
马鞭草
王不留行
天山雪莲
天仙子
天仙藤
天冬
天花粉
天竺黄
天南星
天麻
天然冰片
云芝
木瓜
木芙蓉叶
木香
木贼
木通
木棉花
木蝴蝶
木憋子
五加皮
五味子
典典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