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特刊丨中国作家齐鲁作品展

北京皮肤科哪个医院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6084106.html

欢迎投稿组稿转发详情点上图

作家简历

  齐鲁曾用名顺其自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数百篇,在报刊连载长篇历史小说《刘墉传奇》,出版《伟人孙中山》《共赴国难》《齐鲁烽火》等著作多部,获奖30余项。

寻幽探胜藏龙涧

  我家门前有座回龙山,回龙山前有个藏龙涧,藏龙涧里有个龙洞,这里便是神秘的龙洞景区。其中的锦屏春晓,位列济南八景之首。山东布政使孙星衍有诗赞曰:“我游龙洞惊奇绝,画不成图口难说。”因属禁区,人迹罕至,较好地保持了原始生态,被称为济南的张家界,成为近年来驴友探险的网红打卡地。

  门口对面,有条上山的小道,蜿蜒曲折,石阶天成。走过一段山脊,迎面有座山峰陡起,像个凌空欲飞的龙头,和周围的山峰连在一起,蜿蜒起伏,状若游龙,大概这就是回龙山的来历吧。如果从我家小院方向看,实际上更像一尊大佛躺在那里,额头突起,有鼻子有嘴,下巴微翘,大腹便便,惟妙惟肖。

  爬上一段陡峭的石阶,就到达山顶了,海拔显示高达米。极目四野,心旷神怡。北瞰可见一峰独秀的华山,西望能看到千佛山,往南就是连绵不断的泰山余脉。对面老虎山,像一头猛虎盘踞在那里。两山之间,有个浆水泉,其上游峡谷是个4A级景区,与藏龙涧一脉相连。

  山顶依稀可见当年济南战役留下的战壕遗址,已长满荆棘,还有不少奇形怪状的岩石和地堡。沿着山脊往东南走,草丛中有条隐约可见的小径。每隔一段,就有挂在树梢的红绳,那是驴友们留下的标记,方便后来者不犯路线性错误。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前行,攀岩石,钻树林,越山巅,经过棒槌庙子沟和狸猫山,大约徒步三四公里,就来到了藏龙涧的观景台,这里是眺望藏龙涧全景的最佳处。

  观景台是一处较为平坦的悬崖,台顶树林茂密,翠柏笼荫,有天然石板、石阶,供游人小憩、观景。放眼东望,重峦叠嶂,风景如画。俯瞰藏龙涧,深不见底,峡谷中间有座独秀峰,玲珑奇秀,状如屏风,有人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锦屏春晓。

  独秀峰上有座耸立的古塔,远处的鹫栖崖上也矗立着一座七级宝塔,建于北宋政和六年,塔内供奉着高僧舍利,名报恩塔。相传一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此地突然晕倒,龙洞寺老僧精通医道,亲自上山采药,使秀才得救。秀才金榜题名后回来报恩,老和尚却已圆寂,葬在鹫栖崖上,遂修此塔以报恩。

  观景台西侧有一条陡峭狭长的石缝,是进入藏龙涧的必经之路,有天然石级可攀,称之为“天梯”。天梯高约百米,只有一人多宽,两侧峭壁犹如斧劈。高耸的悬崖和丛生的枝蔓遮天蔽日,向上仰望,仅能看到蓝天一线,又被称为“一线天”。

  从一线天下去就是藏龙涧。涧底有一深潭,三侧危岩高耸,峭壁林立,潭水浅可见底。西边是一断崖,有瀑布流淌的痕迹。

  藏龙涧是远古造山运动形成的山体断裂带,东西狭长,蜿蜒数里。两侧危峰壁立,陡峭如削,开阔处宽约数丈,狭窄处两侧峭壁伸手可及。有几个地方比较陡峭,需要蹲下来往下滑。涧底流水不断,清新凉爽。崖壁上林木茂密,嫩芽吐绿;盛开的连翘,点缀其间,金黄一片。如果秋天来得话,满山的黄栌,灿若朝霞,是观赏红叶的好地方。

  在峡谷中走着走着,突然遇到一道铁丝网拦住去路,上书“军事禁区,严禁入内”,但无哨兵把守。铁丝网下有一个洞,可容人钻过。走不多远,就到龙洞附近了。

  关于龙洞的来历,传说与大禹治水有关。当年大禹来治济水之患时与恶龙相斗,恶龙被追至此,穿山而出形成一洞,后人名之曰龙洞。传说在此祈雨十分灵验,齐州知州曾巩、山东巡抚丁宝桢等曾来此祈雨。

  龙洞悬于涧南峭壁上,洞口高约3米,宽仅米许,两侧石壁刻有“真气森喷薄,神功接混茫”对联,为济南知府龚易图所书。进得洞来,是一高敞的穹隆大厅,可容数十人。旁有一天坑,深达数丈,亦可坠绳而入焉。壁间镌刻佛像数十尊,其中三尊高达四五米,为东魏天平年间凿建,法相端庄,风格古朴。

  再往里走,洞口陡然变小,仅容一人穿过。洞内森然,漆黑一片,不少人到此颓然而返。来而不往是遗憾,不经艰险,难以领略非凡风光。相约胆大驴友一同探险,打开手机照明,一边摸索着,一边前进。洞身渐渐变狭,忽敛忽舒,曲折盘桓,深邃幽奥。洞内怪石嶙峋,钟乳倒挂,石花丛生,水珠滴哒。边走边看,踯躅前行。突然前边露出一丝亮光,走出洞口,豁然开朗,眼前别有一番洞天。

  向北望去,迎面有一道高耸入云的峭壁老君崖,像一道屏风立在那里,人称“锦屏岩”。岩上翠柏悬生,山花烂漫。中有石洞,高不可攀。壁间凿有榜书“壁立千仞”、“锦屏春晓”等摩崖石刻。原来,这里才是“锦屏春晓”。

  环顾四周,此处山势奇绝,北有老君崖、凤凰台环拱如门,西有独秀峰、三秀峰突兀环列,南有白云峰巨峰危立,形成峭壁环绕的山峪。下有白龙泉、黑龙泉、黄龙泉,清泉流淌,溪水潺潺。

  自魏晋以来此处便有名刹,宋英宗赐名“寿圣院”。殿内祀龙王、龙子、龙女神像,天旱“祷雨必应”,香火盛极一时,宋神宗封此处龙神为“顺应侯”。北宋元符三年镌刻的石碑尚存,上有龙神降雨故事。如今寺院倾圮,仅剩两株千年银杏树仍枝繁叶茂。周围有几棵绚丽的海棠和一片盛开的桃花,交相争艳,颇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出了峪口,沿林荫小径,往东南里许,就是佛峪了。穿过佛峪胜境牌坊,沿石径进入山门,半山腰上,有“般若寺”遗址,始建于隋,距今余载。历尽千年风霜,主殿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断壁残垣依稀可见,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置身这些残碑、古树、枯藤间,恍若隔世。

  殿址西侧石壁上,藓苔碧绿,石隙中清泉漱玉,滴落于白石潭内,形成一泓碧水,名“露华泉”。昔日,泉水直接引入佛殿,供僧人烹茶饮用。时任山东学政的体仁阁大学士阮元有诗赞曰:“云护岩上佛,泉养厨中僧。”

  近泉岩壁上,镌有佛像数尊,保存完好,为隋开皇七年雕凿。周围尚存“林壑尤美”、“岩阿仙境”、“别有洞天”等题刻。《大唐金刚之会碑》为唐开成二年镌刻,字迹依稀可辨。

  寺院东侧,一峰孤立。峰顶为平台,台上有亭,四周山崖环翠,名曰“环翠亭”。亭东侧崖上,有一“林汲泉”,泉水甘洌,常年不涸,位列七十二名泉之一。

  林汲泉北有一瀑布,层层叠叠,有数丈高,飞流直下,喷珠飘练,洒落在崖前清潭内,在弯弯曲曲的峡谷中潺潺流淌。

  周围还有马蹄峪、黑峪等山峪相连,因涧内无手机信号,容易迷路。看看天色将晚,已无暇顾及,只好恋恋不舍地打道回府。

神秘的大佛头

  佛慧山,俗称大佛头,位于千佛山南麓,主峰海拔米,是济南市区最高的山,号称济南八景之一。

  从旅游路往南走,迎面是一个“开元胜境”牌坊。穿越山门,有一条上山的林荫小道,山坡上野花遍地,密密麻麻的荆树上缀满了白色的小花,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清香。

  林荫道尽头是一个山涧,涧陡而幽,林壑深邃,两边是怪石嶙峋的山崖,谷底是山洪冲刷出来的光滑石径。青山新雨后,有几处山泉从石缝里汩汩流出,溪水从青石板上潺潺流过。涧谷萦回,拾级而上,半山腰的山坳里露出一片开阔地,这便是开元寺遗址。

  开元寺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原名“佛慧寺”,大概这就是山名的由来。千年古刹,香火原是很兴旺的,全省的佛教僧纲皆由开元寺管理。寺内僧众还俗后,寺庙无人管理,随至荒芜废弃,寺宇倾圮,现今只余断壁残垣了。遗址处有几株罕见的流苏还焕发着勃勃生机,树冠上缀满了一簇簇雪白的花穗,宛如覆霜盖雪,给人超凡脱尘的感觉。

  环顾寺院遗址,三面环山,一面临涧,翠柏笼罩,藤萝垂蔓。周围的峭壁上刻满了隋唐摩崖佛雕造像,大小数百尊,有的已残缺不全。南边石崖上,有一尊高大的金身如来保存完好,正在盘腿打坐,好像在为芸芸众生祈求平安。

  大佛下面有一汪清泉,名“甘露泉”,位列济南七十二名泉。泉水滴滴答答地从岩壁的缝隙中渗出,如同滴露,常年不涸,给这里的山水增添了不少灵气。古时文人墨客曾在此吟诗品茗,留下不少题咏诗作。“游人若到开元寺,瀹茗还需甘露泉”;“佛慧寺旁看石壁,试茶几代有题留”。泉上有一方石刻,字迹不很清晰,据说是李清照父亲李格非题写。西边的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已模糊不清;还有几块摩崖石刻,上书“山高水长”、“自有灵严”、“逍遥游”等榜书大字,浑厚中不失俊逸之气。

  从开元寺往上走,有一段较为平缓的斜坡,走起来较为舒坦。再往上走,山路越来越陡峭,须抓扶着身边的小树攀行。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满山遍野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阵阵松涛,伴随着缕缕野花的清香。

  穿过一段郁郁葱葱的松林,一道高大的绝壁横空当道。两边都是悬崖,无路可寻,只能从这个石崖上爬上去。好在经过风霜雕蚀,浅红色的花岗岩石壁上布满了玲珑剔透的洞穴,可以徒手攀援。但需手脚并用,一步一步地往上挪,这才叫真正的爬山。

  攀越绝壁,往西不远,就到了大佛头。大佛依山雕凿而成,外面修了一个高大的石龛,上书“大雄宝殿”四字。殿内是一尊如来头像,高7.8米,宽4米,鬼斧神工,雄伟壮观,金装彩绘,法相庄严。开凿于北宋景佑二年,已经在此阅尽千年风霜了。

  大雄宝殿前有一个月台,扶栏北望,“齐烟九点”尽收眼底,远远的可以看到有一片水光,那就是大明湖。山的右边是展翅欲飞的燕子山,左边是连在一起的罗袁寺峰。佛慧山就像一把天然的座椅矗立在这里,两边的山势就像两个扶手。前有照,背有靠,如同传说中的风水宝地。

  关于大佛头的传说,为何只有佛头,不见佛身,一直众说纷纭。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节目曾揭秘过“大佛头的秘密”,被采访的僧人说可能因下部岩石不易雕刻,也有受访学者说可能因战乱未能完工,皆属猜测而已。笔者发现,如果站在适当的角度,会隐约发现佛慧山就像一尊天然睡佛横亘于此,这里就像佛头,整个山体就是大佛的身躯。古人也许早已发现了这个秘密,所以只建了佛头,大概这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原因吧。

  在大佛西面的峭壁上,石缝中有一小径,可容一人穿过,这就是古人说的“文璧峰高鸟道悬”的地方。穿越石缝,爬上去就到了大佛头主峰文笔峰。从此往西走,就是佛慧山主峰。两峰之间,有一条山脊相连,两边是悬崖峭壁。

  沿着山脊往上爬,已经不能称其为路了,只有一些不规则的石块堆积罗列,只有手脚并用方能爬上去。穿过乱石,再往上不远,就到达山顶了。

  沿途的石缝中,长满了一簇簇的野菊,可惜还不到花开的季节。每当秋风送爽时,漫山遍野的山菊盛开,金黄一片,迎风摇曳,令人沉醉。济南八景的“佛山赏菊”即指这一景观。

  从山顶往西走,经过黑风口,在密林深处,悬崖下隐藏着一个天然溶洞。洞口附近古枫参天,遮天蔽日,游人不易察觉。洞深数十米,高约七、八米,从洞壁上的石刻中隐约可见洞名为“卧云洞”,原为开元寺高僧修炼之处。洞内幽静凉爽,滴水叮咚,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

  从卧云洞往下不远,半山腰有一条林荫小道,较为平坦,是一个休闲散步的好地方。穿过峡谷,沿着羊肠小道往西走,就是罗袁寺顶。在罗袁寺西北的黄石崖下,有一个摩崖佛窟,建于北魏二年,造像生动,栩栩如生,是山东最早的佛窟造像艺术。

  登上山顶,才真正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清风徐来,令人神清气爽。在凡尘闹市,有这样一个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泉城人的造化了。

灵岩古寺现天佛

  从援鄂前线凯旋,前方指挥部和部分医疗队员来到长清三仙堂隔离观察,不知不觉将近两周了,明天才能解除隔离,清明节只好在这里过了。

  我住在至善堂小楼上,楼上有个露台,放眼四周,满目葱茏,群山环抱。东面不远处,佛音袅绕的一座古寺,就是千年古刹灵岩寺,是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寺院。

  灵岩寺,始建于晋,己有余年历史。山东一带最早的佛教传播者竺僧朗公为开山祖师,历代香火不断,鼎盛时僧侣千众,殿宇50余座,自唐代起即位列天下四大名刹之首。大唐三藏法师曾到此说法,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明代学者王世贞感言“灵岩是泰山最幽胜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乾隆皇帝曾8次驻跸灵岩,留下“灵岩圣境”、“甘露泉”“雨花岩”等八通御碑。直到清末,部分殿宇毁于天火,现存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花殿、千佛殿、般若殿、御书阁等殿宇。其中,辟之塔、千佛殿和墓塔林为三大镇寺之宝。

  远远望去,那高耸云端的就是辟之塔。为唐朝高僧慧崇初建,宋太宗淳化五年重修,距今已有余年历史。塔为八角九层十二檐的楼阁式建筑,通高56米,塔基石筑,上有浮雕,镌刻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为青砖砌就,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气势雄伟,造型美观,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齐州知州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进入山门,穿过金刚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就是千佛殿。此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青砖碧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殿正中供奉着三尊通体贴金的大佛,神态雍容,目光庄重,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殿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大小如真人,姿态表情丰富,或正襟危坐,或枕臂侧卧,或指手划脚,或高谈阔论,或嬉笑洒然,或嗔目严肃,无不生动传神;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养神,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无不细致入微。所披袈裟色彩鲜艳,皱褶流畅自然,真正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梁启超赞为“海内名塑第一”。

  从千佛殿往西,就是墓塔林,是历代高僧的墓地,现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墓塔座,墓志铭、石碑80余通。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多呈方形、圆形、八角形,有莲瓣式金刚、力士顶托浮雕装饰。塔身形制各异,造型古朴,雕工精细。塔林规模壮观,世所罕见,不少电影的塔林场景取景于此。

  除三大镇寺之宝外,灵岩寺还有不少名泉,袈裟泉、卓锡泉和檀抱泉,位列七十二名泉。寺院内还有汉柏、唐槐、宋银杏、龙凤檀等古树名木和北魏佛窟、隋唐遗址,更加增添了佛教圣地的底蕴。王安石有诗赞曰,“灵岩开辟自何年,草木神奇鸟兽仙。”

  寺后有一道小门,拾级而上,便是登山小径。两旁古木参天,绿阴匝地,由此上去有甘露泉、白云洞、积翠岩、蹲狮峰、一线天等天然景观。最高处的红门,便是唐代摩崖佛窟,供奉的是如来佛祖。

  主峰海拔米,山顶平坦,四壁如削,故名方山。何以灵岩闻名,颇存好奇之心。据《神僧传》载,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公曰此山灵也,遂以灵岩闻名。岩石点头,只是传说而已,其中定有来由。察看堪舆地理,前有照,背有靠,左青龙,右白虎,确是一方风水宝地,此地必有灵异之处。

  仔细观察,南面有两座山,像两尊巨佛躺在那里。东边的那尊体态肥大,肚大腰圆,额头突起,鼻梁微长,慈眉善目,神态安详,像尊菩萨。西面的那尊身材苗条,胸部凸起,头上还绾着个螺髻,像尊观音。再往北看,也有几个山头连在一起,像尊罗汉躺在那里,天地造化,妙趣横生。

  这时,太阳已爬上山坡,霞光笼罩在古寺上空。东边山峰南侧,突然现出一个天然佛头侧影,有鼻子有眼,眉目可辨,惟妙惟肖。其右下有一孤石耸立,远远望去,像一老僧,身披袈裟,手持锡杖,潜心向佛。相传此石为朗公化身,故名朗公石。

  随手百度了一下,朗公石已成景点,但朗公拜佛史无所载,不能不说是一大发现。古寺越千年,也许朗公当年已悟透禅机,故曰此山灵也,不虚此言。

  当然,天佛是大自然的艺术,有点印象派风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只有在合适的角度,才能悟破天机。能否悟见,不仅要靠眼光和视野,也要看悟性和佛缘。

新春特刊征稿启事

为欢庆年,《中国散文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nggongtenga.com/dtyy/40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