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版《西游记》剧照
吴老先生是明代的吴承恩,本来与小说《西游记》没有什么关系,但阴错阳差的缘故,从清代起就有人误以为他是这本书的作者,不过这种看法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写《西游记序》的时候,还未曾肯定作者是谁。但当胡适再写《西游记考证》时,就认定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了。其根据实在太简单,那就是天启《淮安府志·艺文志》里头提到,吴承恩著有《西游记》一书。另外在这部府志的《人物志》中又说到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光这么两条证据,怎么就能断定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呢?难道不兴有同名的《西游记》存在?况且胡适先生自己就在《西游记序》中否定了元代长春真人丘处机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因为丘的《西游记》是一部地理游记,并非小说,只不过与小说《西游记》同名而已。不知何以到了吴承恩头上,就不担心其《西游记》也不过只是一部同名的地理游记而已?虽然吴承恩善谐剧,性敏多慧,下笔成文,难道有这样的才能就非写小说不可?至于"杂记几种"显然不一定是小说,倒可能是地理游记。若杂记必是小说,那么吴承恩难道就能写出几种小说来了。像《西游记》这样的小说,一个人一生岂能写出几部来?
所以胡适先生考定吴承恩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的确是够大胆的假设,但又是不够小心的求证,只是抓到篮子便是菜。其实,如果胡先生能重视《千顷堂书目》的记载,保险他就不至于下这样的定论。这本书目是明清之际人黄虞稷所编,为后来修《明史·艺文志》的基本依据。在该书目的地理类中,有一批是地理游记书,共有五十七位作者,六十五种书,吴承恩的《西游记》就赫然列在其中。这类地理游记书是明代文化的特点之一。明代后期,士子都厌倦了空谈性理,纷纷跑出书斋,以遍游五岳为鹄的,怡情于山水之间,采风于市肆之中,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的游记。其中最杰出的是王士性与徐宏祖两人,分别著有《广志绎》与《徐霞客游记》,成为我国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方面里程碑式的著作。写游记既蔚为一时风气,下笔成文的吴承恩也就未能免俗。他是江苏淮安人,当过浙江长兴县丞,其后又到湖广的荆王府做纪善,也就写了一部《西游记》。因此这部游记只能是地理游记,亦即"杂记几种"中的一种,而不见得是什么小说。说穿了"西游记"就是"西行游记",只要是往西走,都是西游。类似这样的以东、西、南、北冠名的游记,在明代并不少见,《千顷堂书目》中列在吴承恩前面的就有唐鹤徵的《南游记》三卷。好在世上没有佚名小说《南游记》,否则岂不又要拉唐鹤徵来充数。更有未入此书目的嘉靖万历间人张翰,其《松窗梦语》的第二卷,就是"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四篇,好在其书现在仍存,如果不存,而只空留一些篇名,岂不是又会让人误以为是《四游记》的作者?
当然,相信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不止胡适一人,鲁迅先生也深信不疑。年先生著《中国小说史略》,也断言"杂记之一"即《西游记》。天启《淮安府志》的材料还是鲁迅提供给胡适的。鲁迅之外还有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也来凑热闹,提供了许多吴承恩的材料,并且说:"适之先生的《西游记序》也不曾提到作者是谁,这未免令人替吴老先生不平,将来经了适之先生的考索,或者竟替他作出一个年谱来,又何尝不是这位吴老先生的荣幸呢?"董先生的预言真是一点不差,时至今日,岂止吴承恩的年谱已经问世,外带他的诗文集、传记甚至还有外传、传说都纷纷登场,乃至于中国科学院还根据吴承恩的颅骨复原了其头像。吴老先生真是荣幸已极!如吴承恩这样的文人在明代可谓车载斗量,有谁能有这样的荣幸?还不是看在他写了这么一部伟大著作的份上。可惜这一荣幸恐怕是给错了人,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证明《西游记》必为吴承恩所作。《西游记》是我国五大小说之一,如果能够知道其作者是谁,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因为可以进而讨论其思想背景、环境影响、个性心理,甚而进行诸如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分析,实在有太多文章可做。而如果不知道作者是谁,则这些研究都做不成,真是太煞风景。但是煞风景是小事,尊重事实是大事,在无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应该让《西游记》的作者暂时空缺,尽管这样做有点遗憾,但岂不闻偏见比无知离事实更远?
本文选自《中人白话》,
原题为《吴老先生的荣幸——对小说〈西游记〉作者的误会》
-END-
相关阅读
▼
《中人白话》
周振鹤著
周振鹤教授经典作品再版
学者范儿的高水平学术随笔
"中人"即中人资质,"白话"即闲聊。自谦中人的周振鹤先生把聊天的内容写成文字,就是这部《中人白话》。全书分为"拉杂篇""月旦篇""寻觅篇""烦琐篇""啰嗦篇"五部分,考索稀见近代书刊的文化内涵,评介古今学者的学术成就,记述境外访书的见闻,从语言变迁角度观察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针砭社会现象,记录游历感受。其中,文化的变迁是本书